| 在 全球人口總數超過80億的世代,需求耗能與唯一地球產值相比,猶如一邊超載的蹺蹺板,想要恢復平衡,需要集結我們每個人的一份心力,「哪怕是『如絲線般微小的事』也要開始做做看」。
今(112)年4月,主希望光教會持續秉持著2015年聯合國宣布「2030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,辦理一場「愛上蔬食-讓蔬食日常更精彩」講座,特邀到洪營養師,透過深入淺出的內容,帶領會員們破除蔬食迷思,用正確的飲食觀念,共同於生活當中落實SDGs目標3「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」和目標13「完備減緩調適行動,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」,守護地球的同時,也越活越健康。
從慢食到蔬食文化發展之路
早在1986年,義大利人卡爾洛・佩特里尼為抵抗日益興盛的速食文化,於是成立「國際慢食協會」並推動「慢食運動」,倡導當地餐飲業和農/畜牧業間「全食」鏈接供應、保護環境且潔淨的生產方式,以及生產者和消費者間公平交易三大要素。
隨著歐美地區參與人民的增加和媒體資訊傳播,慢食和蔬食風潮跟著吹進亞洲地區,臺灣因著文化因素,早年茹素的人口佔比就相較歐美地區高,又加上越來越多人對「生態和環境保育」、「健康」意識的抬頭,蔬食飲食逐漸為人所知。
然而,蔬食與素食兩者飲食方式有什麼差異嗎?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!
一、蔬食飲食等同於必須吃素,不能吃肉?
依照臺灣本地傳統文化,素食者是不食用肉類相關食物的,有「純素、蛋奶素或植物五辛素」類型;但蔬食飲食並不是完全不食用肉類,而是指減少肉類的食用量,且盡可能選擇原型食物,減少加工食品所產生對環境生態、健康的負面效應,現今發展出只吃海鮮食物,不吃牲畜肉類的「海鮮素者」、非純素但只不吃肉類的「鍋邊素、蔬食素者」,以及隨個人意志飲食的「想素就素者」。
《素食與蔬食飲食類型》
二、蔬食飲食無法達到營養均衡?
許多人可能會擔心減少肉類的食用,將導致蛋白質、鈣質和部分維生素營養缺乏,但日常生活中許多的蔬果,其實與肉類一樣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,例如常見的「豆類、豆類製品和菇類等食物」可以提供身體所需蛋白質成分;又「穀物、菠菜和香蕉等食物」中,同樣有高含量的維生素B6;以及「蛋、牛奶和乳製品等食物」,也有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效用。
只要每日均衡攝取五色蔬果,還是可以達到營養均衡,甚至有助於提升個人身體免疫力,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的功效呢!
三、所有人都適合蔬食飲食方式嗎?
當我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時,因蔬果類含水成分相較肉類高,當胃內充滿水分和膳食纖維,就容易導致脹氣,又若忽略了足夠的蛋白質或鈣質等攝取量,將不利於肌肉的合成,進而困難維持骨質密度,因此有腸道病症或肌無力症狀者,以及孕婦、曾進行身體器官相關手術者,皆需要經過與醫師審慎討論後再漸進式調整飲食,切勿盲目的跟從或為了身材美貌等原因,而開始不健康的飲食模式。
蔬食vs.肉食對地球生態影響性
根據英國衛報報導,飼養畜牧業所使用83%農地,不但只能提供人體18%能量和37%蛋白質,甚至還會產生60%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。
這樣高耗能,低產值且容易讓地球生病的飲食習慣,你會如何選擇呢?
無需感到壓力,不妨讓我們從每週中挑選一天開始改變飲食,創造屬於自己輕鬆自在的蔬食飲食模式吧!
<飲食、睡眠、實踐>就是「為了救援自己的生命而予以照顧」。即使已經領受救援,仍要在生活中照顧自己並實踐,好讓自己能按照 神的旨意、在聖靈裡面與主一起生活。